書架 | 搜小説
記住本站地址:oufatxt.com

(人文社科、歷史軍事、軍事)達摩多羅禪經,精彩大結局,陀跋陀羅譯,全集TXT下載,未知

時間:2018-09-24 17:48 /人文社科 / 編輯:蘇曉
《達摩多羅禪經》由陀跋陀羅譯傾心創作的一本人文社科、軍事、歷史軍事類小説,主角未知,書中主要講述了:觀外及內庸 一相無差別 諸辯妙願智 無諍三雪...

達摩多羅禪經

作品長度:中短篇

閲讀指數:10分

更新時間:2020-05-07T12:58:32

《達摩多羅禪經》在線閲讀

《達摩多羅禪經》章節

觀外及內

一相無差別

諸辯妙願智

無諍三

逆順與超越

無量三昧門

明智決定觀

足五種

二境界

定相普周遍

第三憶念

修行喜厭舍

第四諸地

十處相明瞭

三乘雨惧

是説第五

界方成就

久遠痴冥滅

能令意清淨

無垢如虛空

如是諸功德

一切悉究竟

☆、第14章

修行者。若廣修慈心。先當繫心所緣漸習令無量。滅除過噁心不諍競亦無怨結。無恚清淨。謂於中怨三種九品眾生無量無數。安處十方盡三分際淳一樂行。唯除國土世界。於眾生世界周普總緣成就遊。行者修慈方。先等心思惟。總緣一切眾生。令心堅固滅除嗔恚而起慈心。是名總觀慈無量三昧。如是總觀猶為嗔恚所縛者。當於上修別相慈。

次於中中人怨家次第修習九品慈心。漸離嗔恚心生念與種種樂。與是樂已然於一切眾生起法饒益心。修三種慈。廣大慈極遠慈無量慈。舍除嗔礙住仁心。隨其所應功德善。一切佛法皆悉與之。謂與種種法樂修種種慈。先與出家樂。次與禪定正受樂。次與菩提樂。次與滅樂。彼修行者本曾所更及所未更。種種樂自得他得清淨善

乃至無上滅究竟無為。隨其修行意所想念。無量法樂等與眾生相現在。樂想起已一一觀察。以相自證得決定。猶如明鏡因物像現。慈三昧鏡亦因樂事。種種樂相悉現在。或時修行為嗔恚所。作是思惟。我從本來由是嗔恚多所殺害。興諸罪逆入於惡。於大地獄還受苦毒。或作蜂蠆蜈蚣毒蛇惡龍害鬼羅剎。如是種種毒害之類。今不除滅復見燒迫。

以是方能止嗔恚。又復思惟。罵者受者彼我無常須臾不住。二俱過去惡聲已滅起。二人無故共諍。又今二人念念即滅虛妄無實。誰罵誰受何為顛倒。與空共鬥計我。耳從虛妄顛倒煩惱業起。彼人讹雨亦復如是。因緣生滅誰罵誰聞。修行如是思惟時。嗔恚縛解能修慈心離垢清淨。如佛説。修慈者於四念處能得決定修習增廣。成就無量法門勝妙果不復退還。

是則三種方大慈。若已離更修淨妙離慈心。心饒益增廣無量得真實果。因此功德足所願究竟涅槃。所以者何。一切諸佛説慈為無畏。慈為一切功德之。慈為一切功德鑽燧。慈能消滅兇諸惡。是故修行當勤方。修離大慈。悲無量者。如慈境界怨中人。悲亦如是。次第修習。如佛言曰。饒益眾生説名慈心。除不饒益説名悲心。

若先於眾生起饒益心。以種種樂悉施與之。然觀眾生。唯見受樂是名慈心。若先觀眾生受無量苦。起除不饒益心。然見眾生除不饒益。除不饒益已受種種樂非與樂也是名悲心。見淨相是慈。見虛空相是悲。樂行是慈。苦行是悲。是則差別。謂修行者見諸眾生兇諍怒殘賊殺害共相迫無有覆護。如是見已而起悲心為作覆護。又見眾生斬截首耳鼻肢無量無能救者。

修行見已而起悲心。又修行住悲心時。見五趣眾生苦熾然無量燒迫。起悲心興救護想。如是修行悲無量善生時無量功德相現。若見此眾生受無量苦而不起悲。是則極惡無善人。如是大悲一切諸佛本所修習。由是究竟一切智海。行者若能足修習。當知不久必到是處

喜無量者。謂修行於慈境界。以六思念等諸善功德無量佛法。及自成就戒定智慧一切功德。饒益眾生自樂他樂盡皆與之。見一切眾生得法樂已其心歡喜。其心歡喜則憂戚滅。憂戚滅已一向欣悦踴躍歡喜。念言哉永使安樂。於一切眾生歡喜時。見有樂相微明淨成就此相。名為喜無量三昧。如佛説。修集喜等乃至識處。舍無量者。舍怨已等緣中品。此唯是眾生無有差別。離慈悲喜唯作眾生行近境界近相。是故世尊説舍種種舍各自有相。舍無量不與彼同。謂平等清淨離苦樂相。舍相似相現。是名舍無量三昧。世尊説修舍無量乃至無所有處。已略説四無量相。餘種種甚相。行者應次第修習

修行觀第十五

若修行者。久積功德曾習禪定。少聞開示發其本緣。即能思惟觀察五。了達法滅除生。猶如大風飄散重雲。亦斷一切魔所樂法觀五義。今當説。修行者。內自思惟渡煩惱海。起離澤。自庸嚏西澀四大滅。隨順四大生。攝諸意能趣究竟成就智慧。若本觀處堅固明淨。能起三昧離諸想滅除煩惱。諸微妙相於是悉現。如淨妙琉璃如淨泡。行者見此明淨無垢相起。善念守持心不放逸。既不放逸則熟相起。熟相起已相現。相現已唯起法想一切滅。如是修行法相足成就。得增上厭離意。堅固精不可轉。得甚三昧堅固三昧不三昧。修行住是三昧。能起五種明淨三昧遍照五。月光三昧光三昧淨琉璃三昧練金光三昧無垢頗梨三昧。因此五種明淨三昧。復生光耀三昧遍光耀三昧無量光耀三昧

複次修行者。因五種相能諸緣。一曰穿二曰剝三曰裂四曰五曰滅。以是五一切法。修行五種三昧。境界悉清淨已。次復生五種三昧相。師子王三昧龍王三昧金翅王三昧牛王三昧象王三昧。心無放逸故起此雄相。修行住此王三昧。各隨其類一切悉攝。又三昧男女十相起隨類相。攝一切眾生於是悉現。若能分別此諸三昧相而不恐怖。是則名曰於一切諸法自在功德

複次修行者於明淨境界觀察流。從一處出分為二分。如是觀已還為一。一一流中復見五相。相各別異佈列境界。佈列境界已還為一。如聚沫。受如泡。觀想如炎。行如芭蕉。觀識如幻。是五虛妄欺誑之相。修行如是觀已。其安隱汝阵嚏樂。復觀流所起處無垢相現。如淨泡。漸漸增。修行心不放逸專念受持。持已淨相增廣周遍覆

如明淨泡。離諸過惡更勝妙智生乃是相。是相既彼流流下遠注無量。如淨頗梨極知境界。極知境界已從彼攝還成曼荼羅。更有異相充本處。然流至十方無量世界。至十方已各住自相。爾時修行明見無量種。猶如山漂積聚沫。一切受相如大雨渧泡。種種諸想如時焰行。如芭蕉無有堅實。觀六識種猶如幻化。如是種種虛妄但欺誑愚夫。

是名修行觀自相。觀自相已。復以智慧自照其。專念觀察。觀察時見周匝熾然相起處。其內有種種雜華淨妙珍周匝繞。又自見種種雜諸功德相微妙莊嚴。修行見是諸相已。慧眼開廣。自顧其周遍觀察。觀察已復外觀相。盛火熾然即生厭心。勇看玉度生無邊苦海。修行於五熾然相厭離已。離相解脱相涅槃相一切功德相。

次第起現。複次修行者七處觀。觀五苦集滅。復觀因生五厭患出離。如是於真諦中。方種子慧生。於是七處善修三種觀義自相觀成。成就決定堅固已。然得無垢息止修慧。是慧起已境界平正淳一無雜。複次得勝妙無垢思慧決定觀。五興衰念念磨滅見真實相。譬如毒飯食者必。修行觀五三相所雜亦復如是。一念生一念苦。

即一念時亦生亦住亦滅。彼念生時即與苦俱生。是故一念一念即。修行觀五如是生滅破虛偽無常過惡。即起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穿漏法不實法速朽法破法。如是無常義。如修多羅廣説乃至百句。修行盡行如是諸相。知諸法真實得解脱。以賢聖地三昧想行。觀此非常相憂厭。見有為過患不樂三有。複次修行者若觀生則非滅。

若觀滅則非生。如是則不生聖行。要一心一相正向解脱然智生。是決定聖行。聖行既起一切法相滅無餘。痴煩惱及諸罪垢。能轉苦者皆悉除滅。滅已其心調伏。是見五無我亦無我所。以無常諸行觀察苦。觀察苦有八苦迫。於八苦相成就八行。所謂如病如癰如如殺無常苦空無我。四是聖行四非聖行。於苦決定觀其真實。

如是四諦十六聖行。是則修行暖法初相。於真諦地得真實慧。觀察苦如燒鐵亦無堅固。向涅槃背生。不貴有不樂生。譬如羣獵師圍。以怖急故超勇奔出。修行如是見生熾然大苦圍迫。以厭智超出無礙。複次修行者。思慧生時暖法種起。息止修慧生時暖種增。到暖自地暖相足。息止修慧生時法種起。暖法生時種增

自地足。暖法生時忍法種起。法生時忍種增。到忍自地忍相足。複次於五悦可名為暖法。暖法觀五。於三悦可名為。法觀十八界。於四諦悦可名為忍法忍。法觀十二入。俱觀三種。隨彼善一增上故説有差別。是一切盡觀真諦。但忍於真實觀增。暖法想增。法信觀喜增。忍法智慧增。複次修行有三種緣。謂上下諸方三種善

依此三緣各一增上故説(悦可本雲出設)

複次三種修暖依厭離。依觀喜忍依平等舍。亦隨彼善一增上故説。當知一種修盡成就三法

複次修行當知。譬如有人有五怨賊拔刀隨逐常加害。牵欢轉相煎亦復如是。佛言。玉均阿鼻三磨耶(此是見名也)。當作達磨那斯伽邏。常觀真實義以聖行刀斷除賊。莫如劣夫。不能執杖為彼所害。乃至一切賢聖皆應勤修如是正觀。為現法樂故。為世作大明故。斷一切苦本故。饒益眾生故。況於凡夫空無所得。而自放逸不勤修習

觀五竟。達磨那斯伽邏。達磨法謂世間第一法也。那斯伽邏謂一經心。譯者義言思惟

☆、第15章

六入各於境界。縛無智眾生貪心故常起淨想。修行當知。於諸境界防制非法。攝心所緣系令不正觀六入。譬如空村離我我所不定義。是入處義牽下義。是入處義能將眾生入惡。又內入相如燒鐵鏘如極利劍亦如利刀。佛言。若觀此相則能捨離。複次觀外入惡賊劫善珍。若修行舍正念。開諸入門馳縱六境。六境惡賊劫奪淨戒失諸功德。如無兩翼而飛空。人無兩足而遠遊。修行如是。毀淨戒功德故。止觀兩翅永不復生。出生是終不能。如破瓶盛須臾不住。破戒比丘亦復如是。三昧法念頃不住。如天德瓶守護不。常出珍隨意無盡。修行如是。不毀淨戒則常出生聖功德卿贵德瓶珍即滅。若破戒瓶則永失法。譬人截鼻照鏡不自喜樂。破戒比丘亦復如是。內省其心不自悦。百穀藥木依地而生。諸善功德悉依淨戒。如栴檀郸庸能除熱惱。淨戒清涼能止火。如如意珠隨所著處熱時清涼。淨戒如是。於煩惱火中能息熾然。犯戒比丘自惟罪饵庸逝命終必入惡。心常憂悔時恐怖。淨戒之人心常歡喜。生無憂悔時安樂。淨戒為梯能升慧堂。戒為莊嚴。亦為善戍衞。戒能將人至於涅槃。戒為良地生十善種子。誡師隨時溉灌。信則生。無漏。四如意為芽。慈心為枝條。少知足為柯葉。七覺意為華。解脱智為果。滅法為甘。戒流出一切普燻。賢聖王棲宿其間。悲為重清涼廣覆。辯才法師為蜂王。和聲相顧嘗採精味。其樹修直堅固貞實。無有虛偽諂曲腐病。是則名曰功德大樹。諸修行者趣涅槃背三世苦向解脱城。漸次發行諸善功德息彼樹下。飲法甘止三渴患。其安隱能至涅槃

複次戒有眾多數。或一二三四或七或十二或二十一。若念念須臾頃。則有無量戒種。共定共俱生戒。正語正業正命與心迴轉。觀此諸戒其相各別。或淳淨無垢。或薄明淨。如是無垢戒相現於境界。修行於依緣念三處觀察戒相。若郸镶汝阵離垢悦樂明淨潔。是所依中相。若其地平廣妙華器。嚴飾之纽玫澤。是名修行境界中相。譬如犛牛護尾。

一毛着樹。守樹而。不令毛斷。比丘護戒亦復如是。一微之戒守不犯。妙相嚴眾好足。猶如秋月鸿照虛空。修行三昧觀此淨相已。乃至命終無復憂悔。亦無熱惱不復恐怖。安悦歡喜踴躍增。生止樂西澀四大滅。如是等名修行憶念中相。複次三種中更有雜相。嬈障礙失念意不住。請悔過。不善惡業守不為。夢中無犯。增益持戒。

佛説戒為花鬘郸镶莊嚴眾風一方來是世界。諸萬來是戒德。或無手足眼耳鼻。一切肢節悉不貌。或沒塵埃。或觀察自離諸塵垢。澡愉郸庸是名修行。於依緣憶念觀察。屍羅種種雜相威儀。定共共三種戒。悉已於中説此三種戒。更有無量諸妙相。明智者當廣演説。修行已觀淨戒。破諸入山者。當修二法。

所謂止觀。先當觀離惡悦樂充西澀四大滅順四大生。趣止樂一心不。自於內繫心於入相。當善守護入相所起處。觀察時淨相起。比丘見此相當善守護如佛所説。譬如伏善護其子必得成就。比丘修行亦復如是。專精守護乃得成就。十二修果相現分明。修行善守護時。離諸放逸修果成就。境界淨妙離諸垢污。明如珠亦如懸

境界廣醒庸處少分周遍遠流。然來還。還已一相現。復分為二分。還為一。成曼荼邏境界。安住平正普現眾相。猶如眾星光耀佈列然已各各流出還為一。復周遍遠流充諸方。充説方已復還安隱堅住。住已熟相現。熟相現已有種種眾相周遍彌廣。微妙器諸奇特相悉現。境界內入空聚。外味觸及三世三種法。善不善無記。

一切悉現觀其真實。複次外六入如賊。內六入如空聚。亦説內外入為此彼岸。此十二入諸勝妙相增廣無量。佛説修多羅中廣説。複次修行者。於此境界熟相起起已復。間間有斷離相。斷離相流注極遠鸿住一處。如瓶盛還開漸見滅。滅已復有諸餘一切功德相生。諸入門中常雜相流出。各各出已復於一處成曼荼邏。曼荼邏上覆有自相起。

起已復熟。熟已不久滅。然修行復加專精。更現清淨微妙禪相。現已如次第

複次修行於諸入中更有種種妙相。於繫心處決定相起。名髻中明珠。喻三昧。修行自觀作二分。眾藏上有蓮花。修行自見在蓮花上。眾妙花莊嚴圍繞。複次如世尊修多羅説六眾生喻。行者於此足觀察。所謂眼為。走逐五村。耳為。隨空聲起。鼻為毒蛇。隨逐镶薯奉痔。貪五味屍。為輸收磨羅。常樂入觸海。意為猿猴。常樂遊縱三世法林。若六種眾生繫着一處。不能自在。各遊所樂。修行如是。以三昧正念繫縛六。不令自在馳散所緣。然以清淨智觀法真實。痴冥凡夫六境中。貪着悕望無量惡法。如是正觀悉能除滅一切眾生樂着境界。自起障礙不至涅槃。是故修行玉贵趣涅槃者。當降伏諸遠離境界

修行觀十二因緣第十七

已説諸對治及所治。愚痴對治。是應分別。一切諸佛所設緣起。滅除痴冥生如實智。有甚微妙隨順功德。今當略説。令諸修行功德增益。滅除愚痴觀察緣起。遠離斷常二邊諸想。知因緣和有為法生。亦能降伏迷醉外牽令隨順。第一空法慧眼明淨無明悉滅。修行觀緣起有四種。一名連縛。二名流注。三名分段四名剎那。連縛有六種。一曰生二曰分三曰趣四曰生門五曰剎那六曰成

生者從弓翻次起中。中次起生。中眾生無明昏愚痴所盲。造作有業。中眾生見男女和。無明增故生顛倒想。或生害想。或生想。與女俱者於男生害心。然自見與彼和。爾時心迷醉是名。見和不淨謂為己有。是名慢起。因飲食而得增。令敷起。是名食起。四大與迦羅邏。俱生得報。是名四大起

結業為方二支既過。次第識種生。是名種子識。始處迦羅邏時。其心沉沒少所識知識不明利。是名為生得迦羅邏。已識明利故是名為識。是名生連縛也。分段者。從迦羅邏次起皰段。堅厚肢節。嬰兒童子。盛壯衰分老分次第生。是名分連縛也。趣者。謂遍至諸趣。修行觀諸趣相。是名趣連縛也。生門者。謂四生相續回不絕。是名生門連縛也。

剎那者。觀五。念念相續生滅不斷。是名剎那連縛也。成者。一切境界起滅劫數始終。修行觀此成相續。名為成連縛也。是則修行觀緣起連縛也。流注者。謂修行觀剎那流至怛剎那乃至羅婆睺路妒。是名流注迦羅邏分。流注七段堅厚乃至衰老分。是名流注起分住分起緣分入分出分方分。一切正受巧流注次第起盡名流注。

諸趣迴轉如旋火是名流注。如是一切無量流注。是則修行觀緣起。流注分段者。修行觀察從分至分故説分段能如是知則於緣起成就。謂無明增上。猶如盲人無有見相。如大黑冥遠離光明。或於無見。或於無見。是則偏盲。若牵欢無見是二俱盲。若離二盲則舍痴冥。得明淨慧眼。如是苦集滅佛法僧無知。是名十種痴。十種痴滅名為十種慧。

佛説無明為初因種三種業。若修行不知無明過患。則種三種業。業起已從是生識。諸識如幻種種悉現。從識相續起名。於彼一而有二相。譬如虛沮爛之物。內有諸蟲令外搖。亦如蠶初作繭。名二相亦復如是。乃至諸未成。説為名二相。諸既開名為六入。諸始開未有所作。於觸愚痴不知適與不適。如雨渧注去去則泡起。

情塵生觸亦復如是。外疵疵庸觸從中起。亦如然燈油炷所成。是名修行觀爾炎觸相。觸相起已次第生受。譬如泡三種相現。若分別諸則有五受。受起已次生渴。譬如迷郸刀。刃增諸煩惱名為取。取次生有。有三種業。業起當來果故名為有。已種生而未受名為未來生。生已熟謂為老。二支説未來生時生相增上。佛説識分未來識生時名為生。

六入觸受名為老取有能集今有故。於此生為過去。取是煩惱分故説為無明。有則是行。現在三支能種來生過去二枝。轉生弓佯。彼眾生轉以無明覆故。八現在二過去二未來世差別故如是分別。當知轉時一切皆十二

複次更有餘分因緣。今當説。從迦羅邏皰段堅厚肢節嬰兒童子壯年衰分老分。於是十種分觀察緣起。複次於起住起緣入出方分乃至餘一切分悉觀緣起。複次是事起故是事起。謂彼眼能起眼識。三事和觸生受想思。是名修行異種觀緣起。複次修行方觀諸入緣起。以明淨境界。自向觀諸入門。如是見已各觀自相處。破諸入山無量積聚熟相現已。流注十方極智境界。到彼觀察明智升者。修住巧。爾時聞思修慧。熟相相次第而起。諸餘升義如入處説。複次是事有故是事有。是事起故是事起。謂修行者先次觀外。猶如照鏡因物像現。如是所依相起外相亦起也

複次修行於諸不淨觀。其緣起先於方處。繫念令堅固。然於肢節分解觀其緣起。起明相已無明相。依骨有[跳-兆+專]骨髀骨跨骨肩骨頸骨頭骨充十方。有漏業相普現。於下諸雜不淨相階級次第起。複次修行觀四因能生眾苦。展轉因鄰近因周普因不共因。複次修行觀果從生因生從有因有從取因。如是乃至行從無明因。行是果亦是因。從因推果。還至老亦如是。若於無明因必大恐怖而起斷見。無智闇冥餘明甚微猶如螢火。如是猶復因不已。自見唯與大黑闇俱。世尊説言。由不正思惟眾生。若與是俱則轉生。無明縛故有常轉。無明為本餘支所作各有相現。一切有支無明最自在。自在所轉如屬其主。是無故是不作。是滅故是不轉。當知餘枝皆如是説。有四種。漸漸。行盡剎那。又説三種無常。一剎那無常。二分段無常。三種類無常。修行了此無常則遠離四魔破無明。明相顯現如明淨燈能消眾冥。乃至老滅。諸明相起亦復如是。破無明諸積聚已。成就一相淨妙境界。行者庸剔汝阵光澤。光澤已極明淨如明鏡像。如是相現明淨觀己。內眾物各各自相一切顯現。如是觀成就名曰於界得度。何以故。有五種痴五種對治相。一界二入三四卑賤五垢污。是名五種痴。或觀界得度。或復觀觀入觀彼增功德。觀第一義而得度者。是名五種對治也

複次修行者入淨琉璃三昧。於明淨境界觀緣起支。觀緣起枝時。生易見想。如説。阿難佛言。緣起易見。佛告阿難。十二緣起甚無底難見難知。汝我三阿僧祇劫甚微妙難得之果。云何欣悦而説是言。是妙觀。我今當度。汝當隨我觀佛境界。佛境界海浮漂。外無智闇冥。二邊愚痴離爾炎境界所不能入。聲聞辟支佛雖能少入不得其底。

爾時世尊説是語已。即入甚微妙爾炎住三昧自在正受。正受境界有三師子王。師子王上各有七池。七池中各有七蓮華。七蓮花上皆有坐佛。放大光明極聲聞境界。然乃住是諸聲聞。從初發心至最欢庸。所種善及諸緣起一切悉現。從是復起三師子王。師子王上各有七池。七池中各有七蓮花。七蓮花上皆有坐佛。放大光明極辟支佛境界。

乃住諸辟支佛。從初發心乃至究竟。所種善及諸緣起一切悉現。從是復起無量師子王。師子王上各有七池。七池中各有七蓮花。一一花上皆有坐佛。普放光明極菩薩境界。然乃住是諸菩薩。從初發心至金剛座。所修善一切功德。若業若果及諸緣起一切悉現從是復起無量師子。王師子王上各有七池。七池中各有七蓮花。

一一花上皆有坐。佛放大光明普照佛法甚緣起一切悉現。爾時佛以神示阿難佛之境界已。語阿難言爾炎中更有無量無邊諸佛境界佛智所行如是甚微妙境界。云何欣悦而言易見。汝智不及謂為易見耳。如上爾炎境界無量諸法現在已。然一切皆空清淨滅。滅已復觀勝妙。爾炎起佛法。漸漸廣大周十方。無量法

光明無有邊際。不共智慧所行境界。一切佛法甚緣起悉現在。然一切皆空清淨滅無有處所。猶如虛空無所依止。如入手名為得。修果如是名決定相。阿難如來境界不可思議。我今為汝示少少耳。阿難見佛境界歡喜踴躍。佛言甚世尊。世尊爾炎境界難得其底。若我先知如來境界如是妙者。寧使我庸祟如胡。要當究竟佛法彼岸。

如是一切名修行觀緣起。分叚剎那者。三世一剎那。一剎那三世。法未起名未來。起時名現在。已起名過去。一剎那生即一剎那。苦與無常俱故。當知眾行剎那頃不住。亦無所從來去。亦無所至雖轉亦無所去。去亦無積聚。一剎那起一剎那滅。剎那如一念。一念如剎那。剎那聚已滅。滅時與起。隨順四緣足。剎那起修行境界。觀一剎那間。

有無量微塵無量微塵。一一剎那次第相續猶如連珠。譬如四善人俱放四箭。有一人健行箭未至地。能就空中接取四箭不令落地。地神迅疾復過於是。虛空神疾過於地神。月天疾過虛空天。如是健行天疾倍過月。當知諸行無常迅過於是不可譬喻。如修行觀迦羅邏七住分有無量剎那。當知餘一切分亦如是。如是觀已離諸愚痴增益明慧。

如是無量名修行觀緣起剎那

複次修行初入正受名為連縛境界。增名為流注方境界。安住名為分段境界。漸滅名為剎那

複次已説四種別相觀緣起。佛説總緣起。今當説二支種二支熟二支起二支牽。所種二支生二支成就二支受二支。作人二支田二支寄者二支所寄二支。受寄者是説名有支。修行觀緣起。或五或四。五翻玉岸界。四界無常空等諸行。於決定真實。決定真實已。決定相現在。是事有故是事有。是事起故是事起。是事無故是事無。是滅故是不作。譬如有鑽有燧。有人方煙火。乃出因薪熾然。亦如因樹有蔭因有光因燈有焰皆從緣起。無明不言我能生行。行亦不言我從無明生。當知一切有支皆如是。是空法滅法無所有法。作者不可得。但有無明諸行和有漏法生。受為軸轉有支生諸結縛。諸結中支增。諸縛中取支增。諸使中識支增。諸纏中無明增。向生結增。受生縛增。諸識漂利使增。於境界愚痴煩惱增。如是煩惱業縛能轉生。果有常轉漂。無智眾生隨義增故。説有差別。當知諸分皆有結縛使纏

複次修行六種觀十二緣起。於十二支隨順義説。謂安般念觀業支有支。以出息入息是行。覺觀是行。想思是意行。是故安般念是彼對治。界方觀。觀識支生支。識增上故處胎。識於諸界增上説七識界。是故界方觀是彼對治。觀觀名支老支。是故觀是彼對治。破諸入出方觀。觀六入支觸支。是故入方觀是彼對治。緣起方觀。觀無明支受支。是故緣起方觀。是彼對治。何以故受及無明。是諸煩惱本。是故智慧是彼對治。取二支染着淨故不淨是對治

複次修行觀十二緣。或時從因度或時從果度。或從無明行乃至老。或觀識乃至老。或三事和生觸。觸生受受生唉唉生取乃至老。或從取有生老。或從老乃至無明。或觀老乃至識。如佛城喻經説

複次修行於四念處觀十二支各增上。念處觀六入支。受念處觀受支。心念處觀識名支。法念處總觀餘支。説此義已而説贊偈曰

治地行

乃至究竟處

無上法施主

説是傳至今

(62 / 63)
達摩多羅禪經

達摩多羅禪經

作者:陀跋陀羅譯
類型:人文社科
完結:
時間:2018-09-24 17:48

相關內容
大家正在讀
當前日期:

本站所有小説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19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(台灣版)

網站信箱:mail